671崇祯想议和
【今天的章节奉上,求求收藏订阅了!!】
“皇上。”
陈新甲等到众多朝廷大臣都离开后,恭敬的对着崇祯喊道。
“陈爱卿,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,要你去办。”崇祯屏退左右太监侍女,对陈新甲说道。
看到崇祯这样的架势,陈新甲心里也是咯噔一下子,心道:可千万别是一些送死的活啊,不然老子可不干。
但嘴上陈新甲还是马上恭敬的应道:“圣上请吩咐,微臣一定赴汤蹈火。”
“朕昨晚仔细思考了爱卿两日前,在朝堂上所言,‘攘外必先安内’的策略,深得朕心。
只要朕能在北面,拖住鞑子三四年时间,让他们不再入关捣乱,朕就有把握剿灭国内闯贼等流寇。
到时候,除去了这些流寇,才能让百姓休养生息,到时候再集中全国之力对付鞑子,十年之后,足以彻底解决北方建奴。”
这个时候崇祯说着,眼睛也是闪烁亮光,这确实是崇祯心里的真实想法。
“圣上英明。”
听完崇祯这番话后,陈新甲心头一颤,他已经知道崇祯留下他,是准备让他干嘛了,感觉拍马屁。
而在两日前,面对鞑子的再次入关,陈新甲就曾在朝堂上,提出让朝廷和鞑子暂时议和,为朝廷换取时间。
结果,当场朝堂上的大明文臣武将,便立即陷入了争吵,有的赞同陈新甲的议和提议,有的反对。
其中,反对最强烈的,便是卢象升,按照卢象升的说法,此时想和鞑子议和,简直就是痴人说梦。
人家鞑子不傻,就算人家真和朝廷议和,也必然是想欺骗朝廷而已,鞑子是绝不会真正议和的。
鞑子做梦都想着入关,怎么可能留给朝廷喘息的机会。
卢象升是此时大明朝堂上,难得的明白人,他从以往几次大明官军,就要剿灭李自成的流寇大军时,鞑子就会立即入关作战。
他便知道,鞑子这是故意让朝廷无法剿灭李自成等流寇,让这些流寇一直消耗大明的力量。
如此看去,陈新甲提出的和鞑子议和,然后安内,后攘外的办法,确实对大明很有利,可主要是敌人不傻,就一定不会让你实现这样的目的。
卢象升换位思考,他要是皇太极,此时大明朝廷要是提出议和,他便会答应下来。
然后,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,等到大明朝廷全部达成之后,让鞑子赚的盆满钵满时,他们再撕毁合约,继续该怎么入关怎么入关。
议和,也要分时候,分境况,不是什么时候敌我双方都是能议和的。
但并不是所有人,都能像卢象升这样,将鞑子的本质看得透彻。
陈新甲议和的提议,公然在朝堂上提出了之后,不仅崇祯暗中心动了,朝堂上不少官员们,其实也是支持的。
不过,崇祯没敢在朝堂上,立即同意陈新甲提出和鞑子议和的建议。
不然,朝廷要和鞑子议和的消息一旦传出去,会让前线那些曾经和鞑子浴血奋战的大明将士心寒的。
而且,不少朝廷官员还是反对陈新甲议和提议的,陈新甲在提出议和提议后,当场就遭到众多朝廷大臣的弹劾。
直到今天,崇祯再次获知,多尔衮率领的另外一支鞑子大军,攻破蓟州,正朝京城杀奔过来后,崇祯心里也有些慌了。
于是,议和的念头,便再次从崇祯的脑子里冒出来。
可这件事,崇祯不打算明着来办,崇祯打算私底下先派人和鞑子接触一下,摸摸对方的底。
于是乎,便有了今天崇祯将陈新甲留下的一幕,崇祯思来想去,还是觉得陈新甲去办这件事,最合适了。
一方面,陈新甲此时身为大明朝廷的兵部尚书,身份算是够了。
不然,崇祯要是派一个小喽啰去见鞑子,人家一看就知道诚意不够。
再者,议和本就是陈新甲提出来的,说明陈新甲会拥护崇祯的议和决定,而不是像卢象升那样强烈反对。
崇祯用陈新甲去办这件事,可以保密,省的消息流传出去,造成朝廷动荡。
“陈爱卿,这件事朕就拜托你了,一定要小心谨慎,不要被外人察觉到。
朕会给你一道手令,让镇守南门的将领,为你们提供方便,即便你派人晚上出城,只要出示这道手令,也会有人跟你们开门。”
崇祯亲自颁了一道手令,递给陈新甲,郑重的说道。
陈新甲接过那道手令,保证道:“皇上放心,微臣一定办好这件事。”
陈新甲此时在心里,是既忐忑也激动。
陈新甲忐忑是因为,这件差事有不小的风险,一旦不慎,消息走漏出去,他很有可能会被崇祯当成弃子。
而让他激动的是,如果这件事他办好了,日后他必能更得崇祯的信任,或许能取代卢象升,也坐一坐首辅的位子。
“去吧。”
“是,微臣告退。”
陈新甲带着手令离开皇宫,便立即安排亲信之人,趁夜出城和鞑子会见。
很快,陈新甲派出去的人,就和阿济格的鞑子接触上了。
与此同时,多尔衮率领的八万余打字的大军,也在继续朝着大明京城逼近。
而在大明京城周围,此时也有不少大明官兵人马,正朝着京城汇聚,到了九月六日,汇聚在京城周围的明军,已经达到二十余万人。
这还不包括崇祯下令,让山西总兵贾长鸣,山东总兵刘泽清,以及李子霄赶来勤王的兵马。
到了崇祯十五年九月八日,多尔衮率领的鞑子南路大军,一路烧杀抢掠,终于赶到了大明京城五十里外的通州城外。
而这几天里,阿济格率领的鞑子西路军,除了留下两万人马,继续驻扎在京城西北方向外。
他将其余人马全部撒出去,绕过京城,朝直隶南面一路烧杀抢掠过去,最远甚至到达了涿州。
阿济格就是要给朝廷,造成一种假象,不让大明朝廷知道他们这次真的的劫掠目标,其实是西面的山西境内。
同样,远在关外宁远城内的吴三桂,也终于收到朝廷派去的十万火急求援。